太和城与唐宋时期都城考古学术研讨会召开
发布时间:2023-03-14     阅读数:2054次    来源:原创
分享:

     3月6至8日,太和城与唐宋时期都城考古学术研讨会在大理召开。研讨会立足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聚焦唐宋时期都城考古经验交流,以推动太和城考古工作持续深入开展;突出太和城内涵价值阐释和对比研究,以为遗址保护及活化利用提供坚实的考古学基础。本次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指导,中国考古学会宋辽金元明清考古专业委员会、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办,大理州文化和旅游局、大理州文物管理所、大理市文化和旅游局、大理市文物保护管理所联合承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黑龙江、吉林、河北、安徽、江苏扬州、河南开封等文物考古研究院所、博物馆以及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等高校的2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学术研讨会,云南省、大理州、大理市相关文博机构的专家也参加了研讨。
       研讨会开幕式由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总支书记、所长刘正雄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唐考古研究室主任董新林研究员作主旨介绍,大理州文化和旅游局赵薇局长致欢迎辞,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杨德聪同志出席会议并讲话。与会专家重点围绕唐宋时期都城考古发掘研究新进展、古今重叠型城市的考古工作理念与方法、太和城遗址考古研究及后续保护利用等主题进行了深度交流。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朱忠华作《南诏太和城考古新发现》汇报。汇报介绍了2014年以来通过考古调查勘探所揭示的太和城结构布局,重点介绍了太和城历年考古发掘情况及发掘所揭露的大量建筑基址,认为太和城考古发掘揭示了南诏早期的都城面貌,南诏建筑深受中原文化影响、地方特色鲜明,太和城兼具山城与平原城的特点。最后进一步明确了下一步考古工作的方向。
       北京大学孙华教授以《南诏太和城遗址考古发掘与保护》为题,根据考古新发现对太和城的历史沿革、基本格局及功能分区作了初步推断,并构建了以苍山、洱海、龙首城、龙尾城为南诏大理都城边界的宏观认识,建议以古道串联苍山洱海之间的南诏大理时期文物古迹,使“南诏大理史迹”具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潜质。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韩建华研究员作《长安未远—隋唐长安城考古的回顾与思考》的汇报,回顾并梳理了65年来隋唐长安城的考古成果,对长安城存在的尚未解决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纳,并提出下一步考古工作想法,同时反思了都城考古、城市考古的思路与方法。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石自社副研究员的汇报以《隋唐东都与北宋西京城遗址的考古收获和思考》为题,介绍了多年来对隋唐洛阳城进行的多维度的考古发掘研究工作。提出今后将在既有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理清城址形制布局、历史沿革与建筑风貌,精确绘制不同时期的城址平面布局图,对都城的礼制建筑、漕运水系、皇家苑囿、离宫仓储以及两京驿道等课题进行专项考古发掘研究,并为遗址的保护利用和融合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开封市博物馆馆长葛奇峰研究员的汇报题目为《开封城市考古的进展与启示》,介绍了近年来开封城市考古的新发现及其工作思路:首先要具备全局思维,注重构建城市整体时空框架;方法上,要坚持多学科合作,拓展城市考古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这些工作对黄泛区开展城市考古具有启示意义。同时,城市考古也面临新挑战,即如何在完成考古任务之外,科学有序地融入到文旅产业当中。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汪勃研究员作了题为《浅谈唐宋时期建筑的立向与相关定向测向技术方法之发展》的汇报,以泉州城、扬州城相关重要历史建筑的坐向为例,讨论了唐宋时期重要建筑的立向与相关定向测向技术方法的发展。他指出,进行城址考古研究时,在将山川河流等自然地理要素纳入调查研究范围的同时,有必要加强从传统文化的视角来解析城池、陵墓等重要遗迹的空间布局关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王睿副研究员的汇报题目为《杨吴时期的扬州城及其沿革——桑树脚大型建筑基址群的考古发掘与研究(2017~2022年)》。桑树脚唐宋大型建筑基址群占地面积20余万平方米,2017~2021年勘探并连续发掘了晚唐至杨吴时期的大型建筑基址。2022年发掘深化了对夯土墙1(Q1)的认识,推测其为中唐和杨吴时期子城的南墙和罗城的北墙。这些重要遗迹的发现为复原唐宋时期扬州城的格局及其变迁提供了重要新材料。
       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解峰研究员的汇报题目为《渤海国都城遗址的考古发现》,他系统梳理了西古城、上京城、八连城等渤海国都城的考古发现历程,认为既往考古工作奠定了渤海文化考古研究基础,建立了东北亚古代都城制度的学术标尺,但在建筑遗迹的考古学文化分期、上京城是否实行里坊制度等问题上需要进一步开展考古工作。今后的工作要注重系统提取考古学信息,并将“城市考古”“聚落考古”的理念贯穿其中。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汪盈副研究员以《辽上京皇城南部建筑遗址的考古新收获》为题,介绍了2022年辽上京皇城南门大街西侧一号基址(JZ1)的考古发掘。经关键解剖发掘的夯土台基和磉墩,证实了该建筑在辽金两代有三次大规模营建,依次编号为金代JZ1A、辽代JZ1B和JZ1C。JZ1三次营建均为南向大型殿址,首次在辽上京皇城内确认辽代大型南向建筑。JZ1台基规模和开间尺度均超过了目前发掘所见的宫殿建筑,说明该建筑从辽代始建开始,就是都城内地位显赫的皇家建置。
       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刘阳副研究员的汇报以《黑龙江阿城金上京皇城东南部建筑址发掘收获和认识》为题,介绍了金上京遗址2022年的考古工作。该年度的发掘于皇城东南部清理出一座建筑址台基,一座小型房址,三条道路以及两座窑址等遗迹。所揭示的建筑  基址结构清晰完整,建筑布局规整有序。尤其是多处早晚叠压遗迹的发掘,进一步明确了该区域至少存在金代早晚两个时期的遗存,所获资料对了解金代建筑技术、皇城内建筑时序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黄信研究员的汇报题目为《河北元中都遗址考古发现与研究》,通过对元中都遗址1998-2003年、2012年、2016年、2022年四次考古发掘成果的综述,认为元中都是蒙元四都中结构保存最完整、时代最明确、晚期破坏最少、具有纪年意义的重要都城,对城市考古、建筑考古、捺钵制度、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进程等课题研究有重大价值,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和都城制度研究的理想之城。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王志副研究员以《明中都近年来的考古新发现》为题进行交流发言。明中都考古发掘以“布局、规制、工艺、过程”为学术目标,主要围绕城门、城墙体系、前朝区宫殿院落和宫城内外水系开展工作。考古工作深化了对城址布局的认识,明确了多组单体建筑的形制结构,从土作、石作、砖作、瓦作等多方面了解了城址建筑的建造工艺,并初步勾勒出城址的营建次序,于实物上印证了明中都在中国古代都城制度演变过程中“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北京大学孙华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董新林主任、钱国祥研究员、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李志荣教授对各位学者的汇报作了精彩点评,并就相关问题提出了认识看法。
       研讨会闭幕式由董新林主任主持,钱国祥研究员、孙华教授进行学术总结,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戴宗品研究员致闭幕辞。
       在接下来的学术交流中,与会专家实地考察了太和城五指山遗址、卫城金刚城遗址、太和城遗址2021年和2022年发掘区揭露的建筑基址,并查看了太和城遗址标本库房,随后在考古工作站进行了座谈交流。在遗址发掘现场,专家们对揭露建筑基址的结构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其功能性质及年代展开热烈讨论。与会专家针对太和城遗址考古存在问题及解决思路对策、关键学术问题梳理及今后重点工作、遗址公园建设及遗址保护利用等方面提出了诸多宝贵的意见建议。
       太和城是南诏政权统一洱海区域后建立的第一座都城,在以太和城为都期间南诏统一了云南并将势力范围扩展至周边,巩固了中国西南疆域基础,通过对疆土的经营管理促进了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系统深入开展太和城考古工作,揭示城址布局沿革及规划思想,对认识唐宋时期中原与西南边疆的紧密联系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揭示西南边疆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作用。根据专家意见建议,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将坚持精细化考古发掘、多学科合作研究策略,广泛吸收城市考古的先进理念和方法,进一步做好太和城考古发掘及价值阐释工作,加快考古发掘成果转化,为遗址保护利用提供坚实的考古学支撑。
                                                                                                                                     (撰稿:汪盈、周然朝、周毅恒)


                                                                                                             与会专家合影


                                                                                                              研讨会现场


                                                                                                                专家点评


                                                                                                                   现场考察


                                                                                                             专家座谈

微信公众号
手机网站
Copyright 2020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滇ICP备19004953号-2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0578号

友情链接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技术支持:奥远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