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川白羊村遗址
发布时间:2014-02-19     阅读数:14729次    来源:原创
分享:

白羊村遗址位于大理州宾川县金牛镇白羊村西桑园河东岸,是长江上游云南境内新石器时代保存较为丰富,为数不多的重要遗址之一。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面积约3000平方米, 1973至1974年云南省文物工作队曾进行发掘,发掘面积290平方米,文化层最厚4.35米。发现有房子、灰坑、墓葬等遗迹以及陶器、石器、骨器、碳化稻谷、动物骨骼等遗物。我所于2013年10月中旬至2014年6月初对其进行第二次主动性发掘,发掘面积100平方米,清理堆积厚度约5米。

发掘前,在人员安排、仪器配备、现场勘查、制定发掘计划与保护预案等方面作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对遗址周边进行钻探,确定遗址的分布范围,并以遗址核心区标志碑为中心进行南北向“十字形”钻探,钻取古环境研究样品;应用航飞测图拍取全景图片;应用三维激光扫描遗址核心区,对发掘前遗址全景作详细的资料记录,并利用RTK布方测绘。

发掘中,严格按照《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进行工作,与北京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合作,多学科介入,尽最大可能提取古遗址信息,为植物考古、动物考古、体质人类学研究及古环境研究提供更全面、更科学的资料。搭建数字管理平台,每天做好信息、文字记录、图片等的录入,管理好出土文物信息;对重要遗迹进行了三维激光扫描、构建3D模型;利用航飞俯拍,更全面地记录探方发掘情况;利用RTK测绘系统绘制探方及遗迹平面图,更精确地记录遗迹的准确位置、分布情况及相互间关系;利用WIFI遥控技术,以手机或平板电脑控制高空照相机,获取正摄影像,提高记录资料的质量。

    此次发掘,收获颇丰。发现地层共分为25层,其中第①层、第②a层为现代地层,②b层为明、清时期地层,第③层至第25层为早期文化层。早期文化堆积大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共清理遗迹1200余个,其中灰坑242个、房址18座、土坑墓17座、瓮棺葬5座、火堆11处、火塘4处、灶1处及活动面、大量柱洞等遗迹。

发掘出土小件、陶片标本1200余件。大量的石器出于中、晚期地层和遗迹中,多磨制,以斧、锛、凿、镞、刀、镰为主。晚期陶器以釜、罐类为主,有圈足器、带流器;中期陶器器型丰富,以侈口罐、折沿罐、敛口钵为主。有少量大口径、厚器壁的陶片,出现大量磨光陶片,纹饰陶片数量增多,以磨光线条纹为特色,另有大量由蓖点纹、梯格纹组成的几何纹饰、刻划交叉线纹、戳印点线纹等,有少量细绳纹、圆圈纹、乳丁纹等;早期陶器以侈口罐、小口罐、折腹钵为主,有较多敛口器、卷沿器等。陶片多内外磨光,纹饰精细、复杂,纹饰中磨光线条纹少见,以压印蓖点纹、梯格纹(点线纹)组成的几何图案为多,另有较多刻划纹、少量附加堆纹、细绳纹等,部分器物口沿唇部饰锯齿纹,刻划纹多施与器物颈、肩部,点线纹多施于上腹部,或至口沿。

此次发掘,达到了预期的学术目的:细分了遗址的文化层堆积,搞清了遗址层位和伴出物及层位和遗迹间的关系;通过多学科介入,提取了大量有效的原始资料信息;通过对浮选样品的碳十四年代测定,重新构建遗址年代学框架,推进对遗址内涵研究和价值的阐释;为遗址的后期保护、展示、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本次考古发掘是云南第一次全面应用数字考古技术、数字管理平台贯穿始终的发掘,工作理念、创新意识显著。把新思维、技术的应用同传统考古方法结合在一起,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微信公众号
手机网站
Copyright 2020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滇ICP备19004953号-2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0578号

友情链接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技术支持:奥远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