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龙桥原址抬高复原重建工程
发布时间:2016-08-31     阅读数:4011次    来源:原创
分享:

金龙桥又名梓里桥,为铁链索道桥,俗称铁链桥,也称作人马吊桥,位于丽江市古城区东约50公里的七河乡下金安村与永胜县大安乡梓里村之间,跨越金沙江东西两岸。东连永胜,距永胜城150余里;西接丽江,距丽江古城约80多里。由清贵州提督蒋宗汉私人捐资10万修建,于清光绪二年(1876年)到光绪六年(1880年)历时五年建成。

清代由官府以丽江公学管理,设“梓里金龙桥过往商客章程”,收取过桥费,以资保养维修及“管事”薪金之用。民国初年(1911年),丽江乡绅捐募以维护其桥。民国二十年(1931年)以后,由丽江县建设局管理。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正月初二,正值新春佳节。中午时分,江中突然起了大风,金龙桥身摆动不止,十八根铁索断了十六根,仅剩西侧上下两根。后通过省政府补助、收取过渡费、功德募捐等方法筹资重新修桥。时任丽江建设局长的赖耀彩(马帮出身)亲自募集资金,到现场督促施工,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开工,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竣工,同年进行了踩桥典礼。1996年丽江“二·三”大地震,桥廊歪闪,木结构多处脱隼。次年由村民检修漏雨瓦屋面。1985年被丽江县人民政府公布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10月被丽江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原状


金龙桥如长龙出山,身出永胜县,穿金沙江激流,头枕古城区。以古朴、恢弘气势雄踞于金沙江上,历经风雨苍桑一百二十载有余,仍老当益壮,依旧一如既往的发挥着两岸交通往来的作用。桥略呈东西走向,由桥身、两岸桥台、两岸锚碇、两岸驳岸、两岸桥廊、两岸休息场地等组成,有修桥碑刻三通。桥身全长138.48米,桥面宽度为3.2米,由18根铁链作为主索悬系在金沙江两岸,每根铁链由约500个铁环扣联而成。

据《新编丽江风物志》介绍,金龙桥是我国桥面最宽、铁索最多的铁链桥,也是金沙江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铁链桥,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桥”,在我国桥梁建筑史上有着重要地位,是我国古代桥梁建筑的代表作和典范,同时又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交通关隘,对中外社会、经济、文化的交流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保护前桥面原状

保护前永胜岸桥台口铁链分布原状




保护前古城岸桥廊原状


根据《云南省金沙江龙开口水电站工程文物古迹影响评价报告》,金龙桥处于龙开口水电站水库正常蓄水位1301.00米淹没线以下,为配合好水电站的建设,同时又更好地保护文物,受华能龙开口水电站有限公司委托,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担了金龙桥保护工程的勘察、测绘、设计及组织实施工作。此项保护工程既属于水电站移民搬迁的专项工程,又属于文物迁移保护工程中的应急抢救性文物保护工程,同时还属于文物保护工程中的桥梁保护工程,既有文物保护工程特殊法规和行业标准要求,又有专门的桥梁工程专业规范要求。
在对原址上下游进行全面调勘均无适宜迁建新址的情况下,结合金龙桥自身的特点、库区水位情况及满足50年一遇洪水位(1305.00米)的救援艇通航要求,在仔细分析研究水文、地质情况的基础上,经多方案比选后,最终确定了原址抬高复原重建的保护措施,具体思路为:保留老桥台、驳岸,并对其进行修整加固,沿原桥位纵向中轴线后退抬高后,按具有新旧对比及可识别的原则复建新桥台、锚碇及基础,复原归安桥廊、桥面系、抗风系、休息场地及连接道路青石地面。

在勘察设计阶段,我们首先进行现场测量,记录获取了金龙桥现存的现状全面细致的空间尺度及图纸数据,基于现场的测量分析,整理出金龙桥布局、组成的特点及构造做法。


古城岸桥台加固


桥面系纵横梁钢骨架安装


其次,在我们对金龙桥进行了详细的勘察,分析其病害主要类型及分布情况:桥身桥面板糟朽、破烂严重;铁链锈蚀、接头断裂、开裂严重;原状吊件尽数损毁改为扁铁;护栏改为铁丝网;驳岸、桥台表面孳生杂草、小树,驳岸根部被江水严重掏蚀;桥廊瓦顶残破、木构架歪倾、构件糟朽、变形、脱拔榫严重;休息场地孳生杂草、小树和被侵占。

再次,对金龙桥进行了结构稳定性的分析,明确了桥台及驳岸结构稳定性相对较好,但蓄水后将部分被淹没,为此需要在淹没前对老桥台进行加固和修整。

最后,在岩土工程勘察的基础上,完成了金龙桥原址抬高复原重建的保护方案的编制和施工图的设计。其中施工图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十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老桥台拆卸清理记录;二是保留加固老桥台及驳岸;三是新桥台及基础;四是新锚碇;五是桥面系;六是抗风系;七是桥廊;八是引道;九是休息场地;十是连接道路;十一是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碑及说明碑;十二是文物保护工程说明碑;十三是安全警示牌及其它相关工程内容。

通过严格的招投标程序,工程实施最终确定具有桥梁工程专业承包壹级资质的中国第四冶金建设有限责任公司承担,同时选定具有文物保护工程甲级监理资质的云南城成建设监理有限公司担任施工监理工作。

具体施工内容涵盖以下十六个方面:一是前期补充勘察;二是施工方案及施工组织设计编制;三是土地征用;四是青苗赔尝;五是永胜岸旱地补尝;六是构件拆卸;七是拆卸构件的跨江运输保存;八是老桥台、驳岸加固、修整;九是新桥台及基础;十是新锚碇;十一是抗风锚碇及基础;十三是桥廊复原;十四是引道;十五是休息场地;十六是连接道路和施工便道修筑等工程内容。

整个金龙桥原址抬高复原重建工程整整耗时将近七年,凝结了各参与单位和人员的辛勤汗水和智慧,以下各时间段落内完成的事项即是我们实实在在工作的印痕:

2009年7月至2010年5月底,开展金龙桥文物保护范围内文物实物遗存的调查、勘察、测绘、摄影摄像、地质勘察等前期工作,以此为基础完成了工程《勘察报告及实测图》、《拆除方案》、《搬运方案》的编制,并获得云南省文物局批准。

2009年7月曾组织实施过拆除工程工作,但由于工程及建设用地及相关补偿费用未计列和落实,受当地村民阻挠,无法继续开展工作。

2010年10月,完成了工程施工图设计,同年12月13日获得了云南省文局批准。

2011年5月至2012年9月20日,完成了施工道路及场平工程、拆卸工程、两岸老桥台加固及维护工程,两岸老桥台拆卸清理记录,两岸老桥台加固及维护工程、两岸新桥台及基础工程、两岸锚碇工程、两岸抗风缆锚碇工程、20年一遇洪水位以下的引道浇注工程,满足电站下闸蓄水前各清库工作要求。

2011年9月底至2013年年底,完成后继的桥面系、抗风系、桥廊、引道、挡墙、休息场等工程。

2014年年初到同年7月前,进行桥梁维护和连接道路工程。

2014年7月至2016年2月,进行连接道路维护、文物剩余构件协调移交、临时施工便桥协调拆除、竣工资料编制工作。

2016年2月,整个文物古迹保护工程全部竣工,同年8月25日正式通过审查验收。


安装完成后的桥面


复原重建后的金龙桥


回顾龙开口水电站淹没区丽江市金龙桥文物保护工作的不平凡艰辛历程,体现出了以下突出特点:一是选择在原址进行复建,保持了与文物本体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历史环境及人文环境等背景环境。二是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文物主体重要组成部分的老桥台、锚室及驳岸,并在下闸蓄水淹没前完成了补强加固,使之在蓄水后仍能展示外露的原状历史信息。三是新桥台、桥身、桥廊、引道仍布置在原状桥梁纵向中轴线上,仅仅在高程及纵向距离上进行了变化,以满足库区水位、通航及结构安全的要求,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有平面布局,只对桥廊进行了复原。四是经过多设计单位、多专业、多位专家的共同深入研究和设计比选优化,在保证桥梁和通航安全的前提下,较好地处理了桥梁原状材料保留使用与安全要求的冲突问题,在外露可视的不受力位置仍保留使用了原桥梁上拆卸下来的6根铁链,最大限度地保留和展示了桥身原状风貌特征。五是在设计及施工中最大限度地注重使用拆缺下来的原材料、原构件及原工艺做法。如老桥台、新桥台、休息场地仍尽量采用拆卸下来的原状青石;在桥廊及桥台顶露明可视处仍保留了原状铁链的分布及构造做法;在桥台、引道外侧的石护栏上使用了原桥上拆卸下的铁链等。六是为了体现真实性,新桥台、引道、抗风锚碇外侧保留了素面混凝土外观,明显强调了原状老材料与新材料、新工艺的新旧对比和可识别性。七是在保护工程投资限定的条件下精打细算,采用造价控制倒逼的方法进行精细化反复比选设计,从大方案到每个分部分项细节的设计上都进行工程量和造价的核算,最后精选出既安全又经济合理的设计,较好地实现了定额设计目标,使工程造价控制在既定限额内。八是攻克设计和施工中的诸多工程技术难点,如桥跨增加31米,仍采用原形式的索道设计难题;新桥台抬高后地基(人工挖孔桩)承台的设计及施工难题(微爆加人工),大体积混凝土浇注防温度形变工艺难题,跨江施工的人、材、机的运输、施工难题;在最大限度保存文物原状信息的同时,兼顾桥梁安全、河道通航、造价控制的难题等。九是本项目克服了工程环境、施工条件极其艰险及因建设用地的征用补偿事项造成的不利影响,保证了工程按电站建设进度要求如期完成。



复原重建后的古城岸桥廊


复原重建后的永胜岸桥廊


微信公众号
手机网站
Copyright 2020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滇ICP备19004953号-2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0578号

友情链接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技术支持:奥远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