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南昭通盆地晚中新世和上新世粘土矿物组合对南亚季风气候的意义
发布时间:2019-02-27     阅读数:5793次    来源: 考古
分享:

《中国西南昭通盆地晚中新世和上新世粘土矿物组合对南亚季风气候的意义》作者:李佩张春霞郭正堂邓成龙吉学平江尼娜吴海斌朱日祥,2018年12月5日在线发表于国际SCI刊物《古地理,古气候,古生态》,2019年第516期,第90-100页。

文章介绍了晚中新世至晚上新世南亚季风气候的演变特征一直具有高度争议,为更好地理解这一特征,我们研究了西藏高原东南缘的云南东南部的昭通盆地跨越2.62-8.8百万年时间间隔内的具有高质量沉积层序的钻孔(ZK1)的粘土矿物组合和粘土衍射内容,四种主要粘土矿物蒙脱石、高岭石、伊利石、蛭石的相对丰度的变化,揭示了这一时间间隔内气候变化的独特模式。直到中新世很晚的时期,高岭石,蒙脱石和少量伊利石占主导地位,表明相对湿热的气候;6.2-2.8百万年期间,蒙脱石占主要成分,伴随少量的高岭石和伊利石,表明相对凉和湿的气候;2.8-2.62百万年期间蛭石和伊利石占主要地位,伴有少量的高岭石,表明相对冷和潮湿的气候。粘土矿物组合指示的昭通盆地南亚季风气候的实际变化,从晚中新世的暖湿至最晚中新世至上新世的凉湿,逐渐过渡到晚上新世的冷湿气候。结合其他地方记录的对比表明南亚季风气候的变化主要受到全球气候变冷而不是青藏高原隆升的控制。


微信公众号
手机网站
Copyright 2020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滇ICP备19004953号-2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0578号

友情链接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技术支持:奥远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