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龙望江楼文物建筑迁移保护工程
发布时间:2015-04-01     阅读数:3495次    来源:原创
分享:

望江楼位于大理州云龙县苗尾乡苗尾村委会桥街组村东的澜沧江西岸。根据文献资料记载,望江楼是清咸丰至同治年间回民起义领袖杜文秀部将李玉树所建,此楼于清同治二年(1863年)与飞龙桥同时期兴建而成,是原清代中晚期铁索桥“飞龙桥”西岸桥头主体建筑之一,建筑面积153.41平方米。

望江楼位于原飞龙桥中轴线西岸末端,分上下两层建造。传统土木结构建筑,建筑面积153.41平方米,坐西朝东,重檐歇山青色筒板瓦顶,土木结构建筑,从台基底至宝顶高约12.1米。一层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前后檐(东西面)明间檐柱间各装一实踏木门,兼作原飞龙桥过桥的出入口。东面南北次间檐墙上各设圆窗一道,西面南北次间室外檐墙上砖砌河池线条镶嵌砖雕,其余均为土坯墙体围护。南次间内自东向西设直跑木楼梯。室内墙面上镶嵌有碑刻13通;二层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四面开四抹木隔扇窗。楼梯口东面、北面分别装有木质栏杆。明间及北次间回廊内靠西面窗供奉着彩泥塑观音等造像。一二层室内无天花,为“彻上露明造”做法。层间设支承楞的承重梁,楼楞承托楼面板。上下檐均施飞椽,柱下均设石质柱础。上檐檐下用斗栱,斗栱极富地方特色,两攒斗栱的小斗之间用雕花拽枋联系,斗栱之间用雕花栱垫板,翘头均做雕花。柱头科:七踩三翘斗栱,上斗栱枋后尾连接至金柱。平身科:七踩三翘斗栱,斗栱后尾出三跳至井口枋下。下檐墙签均为河池、青砖、青板瓦、页岩冰盘檐。


迁移前原状


迁移前原状及环境


迁移前原状(东北角)


望江楼是飞龙桥冲毁后仅存西岸桥头相对完好的主体建筑,在建筑技法与建筑风格形式上独具一格,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其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一是保存了清代大理白族传统建筑的平面布局特点。二是地方做法特点突出,瓦顶、正脊、吻兽、垂脊、戗脊、角脊、脊饰、山花、墀头及雕刻的处理和做法具有明显的大理白族建筑及装饰艺术特征。三是建筑等级较高,上檐采用了斗栱建造,木构架工艺技术做法规整,用材粗大。四是木雕、砖雕图案精美,技艺精湛。室内保存的十三通建桥碑记,是研究杜文秀起义不可多得的实物例证,具有重要的历史及研究价值。望江楼《池江桥赋》是云龙县少有的诗赋佳作,具有一定的文学艺术价值。望江楼所在地是明代云龙县境内的西路驿道的关键路段,也是不同时期兵家常争的要塞,它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当地人民对其有着浓厚的情感,具有较高的情感价值和纪念意义。1987年望江楼被公布为云龙县文物保护单位。

在经历了多年的风雨后,望江楼严重残破,结构安全性及稳定性堪忧。同时望江楼地处功果桥水电站淹没影响区,为配合水电站的建设,更好地保护好文物,将其历史信息及价值真实、完整的传至后代,急需对望江楼文物古迹和实物遗存进行迁移保护。受云南省移民局及云南华能澜沧江水电有限公司委托我所承担了望江楼迁移保护工程的勘察、测绘、设计及组织实施工作。经过多方案比选及论证,确定于原址后移约49米至67米处,场地高程1308.662米到1311.95米范围内进行复原保护。


迁移前的东面上檐斗栱


迁移前西面门头匾额


勘察设计工作分为测绘、残损勘察、结构分析、方案设计四个部分。

首先进行现场测量,记录获取了望江楼现存的现状全面细致的空间尺度及图纸数据,基于现场的测量分析,理清了望江楼布局、各单体建筑的特点及构造做法。


迁移拆卸下的条石搬运


新址复原重建大木构架归安施工


其次进行详细勘察,分析其病害主要类型及分布情况如下:一是屋面瓦件酥碱、破裂较为严重,导致瓦顶渗漏,木基层糟朽;二是梁、枋开裂变形及糟朽现象;三是在后期的使用过程中被人为改造较为严重,原状建筑风貌残存不全;四是墙体残破,局部开裂;五是室内地面存在不当维修和后期使用过程中人为改造情况,改变了室内地面原状。

再次,我们在2009年现场勘察测绘的基础上,对望江楼进行了结构稳定性的分析,明确了望江楼的结构稳定性较好,无需对结构做大的处理,只需对现存建筑的主要结构进行拆卸搬迁。


新址复原重建大木架施工


新址复原重建原状大木构架防虫防腐处理


新址复原重建原状斗栱归安施工


基于上述勘察结论,制定了望江楼的迁移保护方案和复原重建施工图设计。迁移保护工程设计及工程实施包括:首先进行全面仔细的勘察测绘,编制勘察报告,制定拆除及运输方案;第二,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岩土工程勘察;第三,进行迁移及新址的复原重建工程的施工图设计:望江楼本体建筑下部结构工程,上部复原重建工程,地质灾害防护工程,(新址与移民安置点间的)连接道路建设工程,其它相关附属工程等;第四,对现状望江楼进行保护性拆卸,原有构件经检测达到相关规范及设计要求的继续使用,不能继续使用者责按原状更换和补配。第五,对编号拆卸下来可用的构件进行保护性搬迁运输,由原址经桥街村内便道至新址临时堆放点,分类堆码,以待复原时用;第六,按迁移及复原重建施工图设计,全面复原望江楼。在整个迁移保护及复原过程中,严格遵循相关法规及标准,尽量使用了建筑物本体的原构件,最大限度保持了原建筑的原状风貌及特色。


复原重建后的全貌


复原重建后的上檐大木构架及室内油饰彩画


复原重建后的东立面


2009年5月完成该项目的野外现场、勘察、测绘、照片拍摄和相关资料收集工作,且在上述基础上完成了勘察报告、实测图、拆除及运输方案的编制。2011年5月下旬完成了望江楼原址文物建筑的拆除、运输工程,并在淹没线以上的临时堆场进行了妥善保存,没有影响防洪渡汛和下闸蓄水要求。2014年1月完成了望江楼新址复原重建方案及施工图的设计工作,并通过云南省文物局审批。2014年5月1日至11月4日在新址完成了望江楼整体复原重建工程。2015年3月18日通过了竣工验收。


微信公众号
手机网站
Copyright 2020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滇ICP备19004953号-2 滇公网安备53011202000578号

友情链接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技术支持:奥远科技